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健康

疫情中的心理(一)偏见·歧视·我们

偏见:随处可见


20202月份的某趟航班上,一名旅客与周围旅客爆发冲突,并随之大吵了起来。原因竟然是这名旅客的“籍贯”是湖北省某市。随后空乘人员介入调解,旅客怨言加倍,认为航空公司不负责任,让湖北籍旅客登机。


我们并不意图评价这件事上谁对谁错,也不去探讨这背后存在的机场、航空公司、旅客、进出港当地地方政府等等的各方面考量。事实上,当我们在关注一个人的身份证上是否出现“湖北”字样;在马路上对“鄂A”牌照格外敏感、指指点点;在淘宝上对湖北店铺的拒绝……偏见,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了


人类的偏见并不是刚刚出现。纳粹对于犹太人,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对于有色人种,更类似的,在“非典”时期如果有人在马路上咳嗽立马会遭人白眼,这都是偏见。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偏见并非新鲜事物,可能从远古时期就有。这无需惊讶,在很多时候,偏见只是自我保护的副产品


人们感到危险降临,才会自我保护,这中间的情绪,叫恐惧。偏见,也同时到来。恐惧常常来自事物的严重后果和对事物的未知。换句话说,一个事物越神秘,越具有不确定性,后果越严重,人们对它的恐惧感越强。这太符合我们对疫情的感觉了!


于是,我们体内的恐惧管理(terror management)策略开始生效,为了应对恐惧,我们内心开始用偏见对待那些不断挑战我们的、使我们恐惧或者焦虑的事物。


这就是偏见。偏见(prejudice)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就像某些网友对待湖北人或武汉人一样。



歧视:从头脑到行动


偏见是一种情感,当这情感被激发,越来越强烈,“头脑的魔鬼”吵闹声越来越大时,我们会按照头脑的要求做点什么,以平复自己的“满腔热血”。于是就成了歧视。歧视(discrimination)是直接针对某个特殊群体成员的行为。


当偏见与歧视展开的越来越顺利,当周围环境对偏见与歧视没有阻止甚至是共同歧视,歧视就会如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可阻挡。人们为了歧视得更加“方便”,直接为被歧视的人或者团体打上一个又一个“标签”。即污名化。于是歧视的范围更加扩大,歧视的程度愈加变深。


特别是当偏见与歧视遇到了网络的时候,简直是洪水猛兽看见了广阔平原,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为何网络暴力总是愈演愈烈,对某人或者某团体的攻击从人身,到人肉,到呼吸都是错,而你我经常身在其中却毫不知情,至少是难以分辨。


实际上,污名化是一种社会隔离机制。在目前的疫情中,最容易被污名化的人是患病的人或身处疫区的人。即:“武汉籍””“,“湖北的””,“最近去过武汉的”“,“前几天跟湖北人吃过饭的”……


诚然,武汉市确实被“封城”,湖北确实是重点疫区,这是人们根据科学、理性得出的结论。我们应当支持并且遵守不同地方的不同规定。但是,这不代表我们要歧视我们见到的武汉人或者在网上看到的湖北人。对于患者,疑似病例,我们也应当用一种理性的心态对待,而不是偏见和歧视。


难以想象,在疫情结束之后,被歧视者,将以何面目示人。



我们:能做什么


认识歧视及其危害。觉察是改变的开始,有了认识,你就会尝试减少可能的歧视行为,改变偏见。如果我们的这一愿望和动机是内在的,那么即使是不自觉的偏见也会减弱。


了解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不只是了解歧视这一个心理学名词,更多的是了解你所歧视或偏见的对象和原因。比如湖北,比如病毒。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在紧张状态下(通常是面对生死压力时),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信息并行动,所以产生条件性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这的确是有利的,但也通常是不全面的。而现在我能在电脑前为你写下文字,你能看着屏幕并已经阅读了近两千字,至少我们都不用忙碌于片刻的生死,为何不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一个事物呢?


客观上,绝大多数人在这段时间的“无聊”,为“歧视”提供了空闲时间。其实在疫情中,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或许有人把这段时间称为“只能被关在家里”,或许也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那么不妨把这看成调整、充实,为自己充电的机会,换个心态,开始进行有意义的行动吧。


关于人,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患者、密切接触者、病患家属、一线医护人员,二线保障人员,还有居家的大多数人,平时的心理建设、战疫时的心理能力都显得单薄。除了不歧视,每个人能做什么,能为自己为社会做什么,是更重要的问题。




文章参考:

《歧视可耻但有用? | 寻找替罪羊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快捷方式》

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作者:北师大心理学部防疫科普团队:熊珂伟,

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INIHzkj_KsRf8iLHKa2Faw


指导老师 向碧华

作者 17戏文 张奕皓

 


[返回]

部门动态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