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健康

荐书-《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与“生命的意义”

提起弗洛伊德,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会陌生。但提到“欧文·亚隆”(Irvin Yalom),也许你会一头雾水。即使这样,如果提到他所提出的一个词汇——“临终关怀”或者“终极关怀”,或许这位大师的轮廓能清晰地呈现出来。


有人在介绍欧文·亚隆时这样说过:“并没有多少作家能够将“生命的意义”写进自己的书名里,并且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地实践。”暖春二月,趁着疫情在家的这段时间,我入手了亚隆教授的两本著作《日益亲近》与《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通过对着两本书的学习开始接触“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一)亚隆其人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普遍流行的哲学思想,在中西方间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如果简单地把“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归结为存在主义哲学在心理学层面的应用,则未免有些狭隘。“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其实是一种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与马斯洛、罗杰斯的提倡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先来了解下亚隆其人。


亚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之一,其一生诠释的就是“生命的意义”本身:


①在华盛顿贫民区长大的犹太孩子,最后成为了世界精神医学界的领袖人物;


15岁的时候对一个女孩子一见钟情,现如今他们已经相爱相伴了73年,共育4个子女;


③编写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教科书,成为世界各地治疗师学习团体治疗的教材;


④他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曾经带领由癌症病人组成的团体,与最接近死亡的病人一起面对人类的终极议题......


⑤他与维克多·弗兰克和罗洛·梅并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三大先驱;


20073月,欧文·亚隆被推选为美国第4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在回忆录中这么回顾自己的一生:我总是让我的病人去探索遗憾,并敦促他们追求一种无悔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也几乎没有什么悔恨。


(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与“四大悖论”


如今已经89岁高龄的欧文·亚隆已经是16本心理学畅销书的作者,他的作品曾经多次获得过欧美小说类奖项,堪称“最会写小说的心理学家”。他的写作内容多与心理治疗和哲学有关,用他自己的原话说:“我的来访者就是我故事的灵感源泉。”正因于此,在阅读亚隆的著作的过程,也就是一次探索内心世界的冒险旅程。


亚隆教授最负盛名的书,也是我们本次荐书的主角——《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这本书在心理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一部心理咨询的经典教科书,更是一部“医案”类书籍。在本书中,除了大量临床实证与口述。更是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终极性的生命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无意义进行了逐一深入地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书摘:


· 正常和病态之间的差异在于量的程度,而非质的不同。

· 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他。

· 没有完全参与到生活中的人,面对死亡时的焦虑会更为强大。

· 没有满足目标的生命并不一定就是悲剧。

· 不管是什么带来了无意义感,治疗的答案就是参与。

· 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

· 自己是自身痛苦的缔造者。


以上这些观点,都具有显见的“存在主义哲学”意味,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这本书的前身,即是亚隆在1980年发表的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文章《存在主义精神疗法》。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将“生命的意义”这一观点引入了心理学,从而探讨了关于生活的四个“终极冲突”(或称“终极悖论”):


①死亡:我们终将死亡的现实与想要避免死亡的冲突;


②自由:我们无根基的现实与想要寻找根基的冲突;


③孤独:存在性孤独的现实与想要摆脱孤独的冲突;


④无意义:人生没有本质的现实与想要探寻意义的冲突。


(三)动力性冲突与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在本质上属于“动力性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动力性一词源自希腊词语“Dunasthi”,意思是“有力量或者权力”(powerful)。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功能的动力性模型。这个模型假设,在个体内部具有冲突性的力量,不管是心理适应性的,或者是心理病理性的情感、行为,都是这种力量冲突的产物。


亚隆将自己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为“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也因此,很多学界的人认为存在主义哲学通过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方式为自己续命。因为自上世纪60年代之后,存在主义哲学开始受到结构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逐渐退出主流哲学思潮的舞台。但其影响力并未受到限制,相反,在临床医学中单独的个体面对的问题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的问题”。正因此,作为一种治疗流派,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与弗洛伊德派经典精神分析、人际关系学派心理动力学并称为“心理动力治疗流派”的三大理论。它们都强调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产生的冲突性的力量导致了焦虑、情感障碍等一系列的心理病理性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经典精神分析将“本能”作为心理动力的驱动力不同,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对“死亡、孤独、自由、无意义”的恐惧和逃避,是心理动力学的主体,欧文·亚隆将这四个方面称为“终极关怀”。同时,经典精神分析追求的是挖掘、探索出个体生命中最早期的创伤经历,而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关注的是当时当下,此时此地,不是“思考我们以何种方式成为现在的样子”,而是“思考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如前所述,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的眼中,个体对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的怀疑、恐惧、逃避以及交锋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心理的动力性冲突。


死亡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这本书中,对死亡这一命题有更深入的阐述:“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关于死亡的观念却能够拯救我们。”


“对于每一个存在的个体而言,死亡将如期而至,没有逃脱之路,这是一个恐怖的真相,能引发我们巨大的恐惧。”


自由


亚隆认为,自由是与忧虑和恐惧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自由意味着外部结构的空白,意味着个体对他的世界、生活设计、选择及行为负有全部责任”。 


孤独


“没有人可以替代我们死亡,替代我们做艰难的选择,替代我们去承受痛苦、责任和代价——自己必须孤独地面对命运”。这种孤独的分类下,又有“人际的孤独”、“个人内在的孤独”以及“存在的孤独”。


无意义


人类的本能要找到存在的意义,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生命是开始于本身没有明确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一段不确定时间和经历的人生中去摸索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


欧文·亚隆不完全认同精神分析中对于人性被动消极的假设,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首先人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存在,其次才开始寻找所谓的本质,并给自己的本质赋予了意义。在亚隆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对“死亡”的焦虑,死亡剥夺了一切事物存在的意义,人也由此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找到永久根基的残酷现实,以及“生而为人”的存在性孤独。


人类在直面恐惧,以及直面自身性的同时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说:“如果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看尽所有的糟糕!”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写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虽然痛苦,但最终会获得治愈。”借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句话为亚隆及其著作作注,更是为“生命的意义”赋予“终极价值”——“这就是人生?那么请再来一次!”


供稿:18级电影电视学院研究生

王前超(18MFA心理委员)

指导老师:向碧华

(图源网络)



[返回]

部门动态

公告通知